2010年07月02日 19:14:11 來源:資本時代
每次金融危機,對美國都是一次重新平衡的大好機會。不過這一金融系統要運轉成功的話,必須得到為美國買單的國家的熱情配合,相信這是對大家雙贏的事情,這個擊鼓傳花的龐氏騙局才可以繼續玩下去
新世紀世界格局的首要特點,不是9·11和反恐戰爭,也不是次貸危機和金融海嘯,而是中國崛起。對于唯一超級大國美國來說,所要解決的頭等地緣政治大事就變成了:對中國怎么辦?
所幸的是,從馬漢到布熱津斯基,美國從來不缺戰略家。
中美國與G2
2007年3月4日,也就是中國股市引發全球資本市場“227”股災后的第五天,英國《星期日電訊報》刊登了一篇文章:《不是兩個國家,而是一個:中美國》,作者尼爾·弗格森,畢業于劍橋大學基督學院,執教哈佛大學歷史學和商學院,寫過一部名動江湖的書:《羅斯柴爾德家族》,是舉世公認的金融史專家。
弗格森“創造性”地把China與America合成一個新詞“Chimerica”(中美國),并宣稱這是指全球最大消費國和最大儲蓄國構成的利益共同體:美國和中國不是兩個國家,而是同屬于一個國家,它們之間是一種共生關系,一個儲蓄一個消費,一個出口一個進口,一個提供產品一個提供服務,一個儲備外匯一個印制美元。他聲稱“這是極好的聯姻,相互補充”。
就在弗格森提出“中美國”概念的第二年夏天,美國對外關系委員會的“機關報”《外交》發表了一篇名為《平等伙伴關系》的文章,首次提出中美“兩國集團論”即“G2”,作者是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弗雷德?伯格斯滕,他認為中美不應再糾纏于效率低下的國際社會或國際組織,而應通過兩國單獨的密切合作來應對金融危機。博格斯滕明確表示,如果中美合作,會使G20、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聯合國、WTO運作得更好。
不管是弗格森的“中美國”還是博格斯滕的“G2”,都得到了美國戰略家基辛格與布熱津斯基的認可和鼓吹。
2009年1月12日,在北京紀念中美建交30周年活動的一次會議上,大選期間曾任奧巴馬外交事務顧問的戰略家布熱津斯基強調說,中美之間建設性的相互依存是全球政治和經濟穩定的重要根源,現在需要全力推進一種非正式的“兩國集團”。布熱津斯基強調,“美中之間的關系必須真正是一種與美歐、美日關系類似的全面的全球伙伴關系”,“美中高層領導人應進行例行的非正式會見,不僅就美中雙邊關系,還應就整個世界問題進行一種真正個人之間的深入討論”。
幾乎同時,基辛格也發表了類似的觀點:美中兩國應建立一種“命運共同體”結構,將兩國關系提升到類似二戰后大西洋兩岸關系的高度。
為什么?
美國人如此熱捧“中美國”,原因可以一直回溯到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破產。
在布雷頓森林協定之下,美元和黃金掛鉤。就是說美國人可以大量印刷美元,但是當外國人手上拿了美元之后,是可以通過外國中央銀行,拿到美國來根據35美元一盎司黃金的價格來交換的。
因此到尼克松時期,美國出現了一個很要命的情況,那就是美國欠外國人,主要是歐洲人和日本人的債太多,大概是750億美元。這些債務的主要來源,就是美國在全世界的軍事支出,尤其是越戰的費用。
面對債務危機,以及由此連鎖導致的美元危機和國際貿易清算系統危機,尼克松政府毅然決然廢除布雷頓森林體系,使美元和黃金脫鉤,將美國國債變成一個新的掛鉤系統。
在這個系統之下,美國開始采取不負責任的財政政策:進行大規模的赤字計劃,大幅度減稅(尼克松時代的富人稅率是70%,今天是大概33%),通過寬松的貨幣政策,保證美國有足夠的就業率,保證美國經濟的快速增長,而且最好還能夠把通脹率壓下去。
又要加大財政支出,又要減稅刺激經濟;又要高增長率,高就業率,還要低通脹,這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然而事在人為,兩位美國猶太裔大經濟學家薩繆爾森和弗里德曼還真給美國設計出來一套靠白吃白喝、依賴于吸歐洲和日本血液的國際經濟體制,而這個體制的要害,就是那些向美國出口而存儲大量美元的國家,要很樂意購買美國國債,當然最好是長期國債。如果可以做到這一點,那么美國高增長、高就業、低稅、低通脹的好日子就可以繼續下去。
美國的想法很清楚,就是要通過切斷美元和黃金的聯系,然后讓外國的債權人,比如說歐洲和日本,手上拿著大把的美元找不到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