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
上傳時間: 2010-07-19 瀏覽次數:1736次
“鐵公基”地方債吸金導致熱錢外逃
關鍵字:熱錢
時間: 2010-07-19 04:15:20 來源: 重慶商報
現在人民幣再啟升值之旅,外匯占款為什么卻驟然大降呢?外管局的解釋是有市場和監管因素雙重作用,但更多是“境內熱錢”行蹤亦同樣需要引起足夠重視。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中國市場得以保增長的兩大武器是貨幣擴張和4萬億經濟刺激。各級政府扮演著投資拉動型主角,政府投資主導的“鐵公基”項目上馬,政府通過發行地方債、土地抵押和城投公司四處找錢。
經濟刺激計劃短期內對經濟衰退力挽狂瀾,但負面效應和退出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成為新的考驗與難題。
一是“鐵公基”項目都是超級吸錢大亨,動輒幾十億甚至上百億的投資,“鐵公基”投資對于GDP保8功效明顯,但對于解決民眾就業、擴大消費與國民收入增長問題則隔靴搔癢,產能過剩、重復建設、效益低下的隱患從一開始就埋下,一高鐵一年虧上好幾個億。同時,“鐵公基”投資的退出也面臨難題,一是退出時間也至少為三年,二是若資金短缺中途熄火停工成為半拉子工程則是國民財富的巨大浪費。
二是政府大量負債,地方政府融資平臺風險重重。無論是中央財政赤字還是各地地方政府債務都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各地地方政府融資平臺成為另一個超級吸錢大亨。按照央行口徑統計,截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資平臺貸款余額為7.38萬億元。其中2009年新增投放3.05萬億元,若按照正常基礎設施項目建設的3年周期與資金投入進度來推算,2010年這個余額可能會上升到10萬億,2011年可能達到12萬億。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中國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煜輝認為,在上述問題情況下,進入了歷史上最低的估值區間的銀行股們依然可能存在風險,銀行股的低估值可能未必是市場錯誤,可能是對未來銀行壞賬激增的過度反應。華夏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