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重慶市人大代表黎強身家早已逾億,7月21日黎強涉黑被捕,消息人士透露,黎強被調查當天其被繳獲的手機仍接到不少提示逃匿的短信,據稱給其發短信者,就有“系統內”人士。
21世紀經濟報道7月24日報道 黎強的身份經歷了從早上八九點鐘的太陽到“日全食”的快速轉變。
就在7月21日前,黎強還是重慶市人大代表、重慶渝強實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當天,因“涉惡涉黑”,重慶市人大常委會批準對其采取“刑事拘留強制措施”的許可。
據知情人士透露,黎強接受調查當天,被繳獲的手機不時接到“消息人士”發來提示其逃匿的短信。
由于身家過億,黎強的被捕在重慶當地引起極大的震動。許多重慶人將此視為“掃黑英雄”——重慶市公安局局長王立軍打出的一記重拳。
然而,還有另外一種解讀。熟悉當地公交客運市場的一位人士指出,重慶市從2007年起加快收編民營公交,公交市場基本為國有公交控制。黎強名下的渝強實業也逐漸失去在客運市場的地位。糾葛于國有公交與民營公交的復雜利益格局,黎強采取了法律規范之外的解決方式。
而從2009年起,重慶公交開始進行聽證會,準備提價。
重慶市社科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學者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客觀地說,民營公交企業是在不太公正的環境中發展,導致他們采取了一些非常規手段。但違法必須付出代價。
曾經的榮耀
實際在7月21日前幾天,黎強的行動已被政府有關部門控制。一位正代理渝強公司某起案件的律師稱,“大約7月14日, 上午還在跟他通電話,約好下午再聊,結果五點左右,公司的人稱黎強被帶走了。”
“到現在都感到吃驚。”這位律師說,“認識他一年多,沒有感覺到他是個黑社會人士。”
令外界感到巨大落差的原因,某種程度上來自于他的財富和顯赫身份。
作為重慶最早從事公交客運的民企老板,黎本人的身家早已逾億。渝強實業是黎強于1992年創立,主營道路客運兼營房地產開發物業管理、駕駛員培訓、汽車租賃、汽車維修,注冊資本3000萬。公司旗下還有20多家分公司。
與此同時,黎強也擔任了多種社會要職,躋身社會名流之列。他曾任重慶市兩屆人大代表、重慶市巴南區第十二屆政協常委,巴南區工商聯主席,并在各種民營經濟類協會擔任要職。
擔任公職期間,黎強表現得非常“親民”。任人大代表期間,他非常樂意以代表的身份與媒體交流,關注點多是市政建設,2008年他曾建議將“11•27”烈士紀念館及主城各公園等對本市市民一律免收門票。
與黎強有過接觸的人士認為黎強為人盡管謙和,但并不失強勢,否則企業也就做不到這么大。
據本地一家從事道路運輸的業內人士稱,在民營公交車的運營路線爭奪上,黎強常通過類似于強占明搶的方式擠占別人的經營權,采取群毆方式解決問題,對他的舉報也很多。
黎強此番出事便系舉報。由于黎強系重慶第三屆人大代表,根據相關規定,警方如需對其采取強制措施,需先提請地方人大常委會主任會議對許可對黎強采取刑事拘留強制措施的報告進行審議,再提交人大常委會通過。該程序已于7月21日履行完畢。
如果最終獲罪,黎強將面臨漫長的刑期。重慶市高院近日出臺了“三個一律”規定,對于涉黑組織罪犯,一律不予假釋;對于涉黑組織的組織者、領導者,一律不予減刑(除非死緩轉無期);對于涉黑組織其他罪犯的減刑案件,裁定前一律進行公開聽證。
重慶高院方面表示,對一些多次犯罪的黑老大、重犯、累犯,可以考慮適用“終身監禁”。
重慶工商聯及巴南區人民政府,均拒絕發表對黎強一案的看法。重慶市一些民營企業家表示了高度關注,同時亦保持沉默。
兩種公交積怨
黎強可謂成也公交,敗也公交。
據公開消息,黎強被控制后,該市公安局專案組、區法院等部門負責人就渝強實業的穩定召開專題研究,對其負責人安排、資金及交通運輸問題做出部署。
據一位警方人士透露,由于渝強實業也有涉黑嫌疑,公司均處于監管之下,公司一些高管也被要求接受調查。
在黎強的事業中,公交客運是其重心,黎強和一些老板在這里掘到第一桶金,并走向發達之路。但這一路走得也并不平坦。
重慶地形坡高路陡,大眾出行沒有自行車、摩托車等代步工具,主要依靠公共交通。在這個重要的公共領域,由于各種原因,管理體制一直沒有理順,國有公交集團與民營公交公司之間積怨頗深。
2000年之前,重慶主城區民營和國有公交均有2000輛車左右,差距僅600多輛。從2000年2月起,因民營中巴車不適合城市化需要,經過當地政府一系列調整,至現在民營公交剩下的481輛車,被編為“7”系列,國有公交則發展至5000輛左右。
改革的基調,是建立國有公交體制為主導,市場統一開放、競爭適度有序的公交客運經營和管理體制。
但“7”字系列公車去年9月正式上路后,與重慶公交集團的矛盾空前激化。當時媒體報道,這些“7”字系列公交車亂停亂現象突出,甚至擅自改換線路。作為“反擊”,與“7”字頭民營公交車同線的國營公交車數量激增,雙方因關系直接利益,沖突不斷,械斗、砸車時有發生。
而民營公司的內部管理也有問題,包括渝強實業在內,在操作上都是將車輛發包給私人,收取承包費和押金,力圖將公司風險降至最低。因此,在一條競爭激烈的線路上,民營車司機為收回承包費,根據人流量發車,超車超載,交通事故時有發生。
“在這樣的環境下,每家民營公司都要養一批人,溝通一些關系,來處理各種事。”一位民營公交的老板對記者說。
黎強等民營公交公司覺得不滿意的是,國有公交享受各種財政補貼和稅收優惠,民營企業什么政策都沒有,這不是公平的競爭。
而2006年發生的一起特大交通事故,促使政府加快了混亂的公交市場的整治。
2006年10月,一輛載有50名乘客的711路大客車,因車速過快墜下20米的引橋,有30人死亡。
痛定思痛,政府準備大力整治“7字頭”,要求全市所有公交企業在12月31日前完成公交化、公司化改造,規模必須達到有100輛以上自有營運車輛。同時可享受同樣的財政補貼。
此時的黎強,在一家酒店的茶樓接受了記者采訪。他對民營企業被稱為“社會客運”感到受歧視,其次,民營公交規模很小必須與國有公交整合,但雙方資產量不在一個檔次上,他擔心失去控制權。
2006年12月是政府要求的期限,黎強對此并不看好。采訪結束后,他拿過記者的筆記本,提筆寫下“12月30日,再聚談公交改革”。但以后沒有再見到他。
這次改革到2007年2月才基本完成。據渝強公司人士稱,公司與一家國有公交公司進行了合作。
“但改制之后,政府仍然發現,雖然民營企業進行了公司化,但管理換湯不換藥。”重慶市交委一位官員稱。
2009年4月22日,重慶市政府又進行改革,要求在今年5月31日前,將民營公交全部收回,代價是一輛換一個出租車指標。
回顧歷年公交車的改革,市交委一位負責人表示,政府的思路是,公交事業是有一定公共服務性質的,并不單純以盈利為目的,由國有資本控制,才便于掌控和管理。
渝強公司也按文件要求交了車。這次黎強沒有接受媒體采訪,只對外說“擁護政府的決定”。
重慶一位人大代表向記者表示,黎強利用人大代表的身份,在為民企爭利時,也有為本公司利益最大化的考慮。他們曾一起參加了一個政府組織的討論會,他認為黎強的觀點,是將矛盾轉嫁政府和司機甚至乘客,自己則抽身而退。“這樣是很不對的,幸好沒有被采納。”
黎強這次落馬,也有消息稱,他受到其他涉黑案的牽連。
掃黑是重慶市公安局今年以來發動的一個大型行動。當地政府從遼寧調來“掃黑英雄”王立軍,另一個重要人物是從最高人民法院刑事審判第四庭庭長調任重慶高院院長的錢鋒。
據重慶警界人士透露,這次掃黑除惡,不僅一批危害四方的黑惡勢力受到打擊,一些有牽涉的有官員,包括警界人員也紛紛落馬。據稱,黎強被控制時,給其發短信者,就有“系統內”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