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1月04日 03:30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2009年的最后一天,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U.S.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以6:0的投票結果,最終批準對中國制造的鋼管征收大約10%到16%的關稅。
這起美國針對中國涉案金額最大的貿易案,是一年來全球貿易摩擦升級的真實寫照,也為2010年更多樣化的貿易保護陷阱埋下了伏筆。
總結當前全球貿易摩擦的手段,“雙反”(反傾銷、反補貼)以及特保調查當數第一。根據商務部公平貿易局公布的數據,2009年1~11月,美國對中國的反傾銷、反補貼和特保調查就達23起,337知識產權的案子6起,案件的數量比2008年同比增長了53%,涉案金額增長800%。
其次,清理貿易灰色地帶也成為一個貿易摩擦的新手段。2009年6月18日,俄羅斯宣布將集中銷毀價值高達20億美元的中國“走私”商品,并要求莫斯科市盡快關閉數萬華商賴以生存的切爾基佐沃市場。這次行動就是以清查“灰色清關”目的進行的。
統一政府采購也在成為影響正常全球貿易的手段之一,突出的案例就是美國“購買國貨”條款。2009年初,美國通過了在經濟刺激計劃中“購買國貨”條款。該條款規定,但凡美國政府經濟刺激方案下屬的市場計劃,必須使用美國出產的“美國貨”。
此外,更隱蔽的貿易保護手段也在迅速流行。比如出臺扶持本國企業的政策——美國對本土三大汽車巨頭的巨額注資、歐盟增加奶制品出口補貼、法國成立基金幫助本國企業免遭海外企業并購等。此外,韓國、印尼、俄羅斯、巴西等多個國家紛紛采取貨幣貶值政策,宗旨也是幫助本國制造業提升競爭力,變相削弱了中國等其他國家制造產品的優勢。
以綠色壁壘、技術壁壘、環境保護和知識產權等形形色色的更加隱蔽、更具戰略性的貿易保護手段,正在被越來越多的發達國家所運用。
例如,美國希望通過倡導綠色經濟概念,一方面可以為其國內經濟尋找新的增長點,另一方面在氣候變化、節能減排等全球議題中獲得戰略主動。這一倡議雖然在理論研究、政策設計和輿論宣傳上都占據上風,但是,綠色經濟發展倡議暗含著強烈的戰略性貿易保護動機,很可能對未來中國制造業領域的國際競爭力造成嚴重打擊,成為中美貿易摩擦新的隱患。
再如,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一些國家和地區對中國的乳制品設立貿易關卡。專業為“中國制造”提供技術監測的跨國公司Intertek中國總裁柏學禮曾向記者舉了一個例子,經他們檢測合格的一個批次乳制品,就在印尼遭遇“紅燈”,經過第二次檢測,這些產品才被放行。
鑒于中國食品行業在安全和質量監控體系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差距,而出口卻要與國際接軌,2009年12月29日,Intertek專門在上海設立了食品實驗室,幫助中國企業應對國際標準。“熟悉原產地及進口國貿易政策,妥善應對國外有關食品質量的貿易壁壘,更能夠使企業在規范化進程中少走彎路。”Intertek食品服務大中華區總監王益江說。
“現在,各國都在想新的辦法,各種新的五花八門的貿易保護手段正在被發明出來,比如通過制定農藥殘留、鉛含量等標準來設置技術門檻,部分發達國家提出要對進口產品征收‘碳關稅’等,這些都是中國在對外貿易領域面對的新問題。”原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清華大學中美關系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周世儉告訴記者。
周世儉認為,2009年的全球貿易摩擦體現了三大特點,一是案件頻發,2008年對中國發起的反傾銷案件有210起,而2009年達到440起;二是涉案金額巨大,單單美國輪胎特保案和美國對中國油管“雙反”案就分別涉案金額高達21億美元和27億美元,而周世儉在五礦化工進出口商會工作時,超過1億美元的案子已經算是大案子了;三是殺傷力強,一些“雙反”稅率甚至超過100%,如果真正征收,產品根本無法再進行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