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6月02日 01:01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央行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底,我國金融機構外匯占款余額達203453.7億元,較3月末增加2863.1億元,增加額高于3月的2701.5億元,且明顯高于去年2056.78億元的月平均額。
而4月貿易順差和FDI(外商直接投資)之和剛剛超過90億美元(合623億元人民幣),其間差額陡增,2200多億元變得“無法解釋”。
逃離歐元區
國內企業將歐元結匯避險的規模,仍是個謎。
4月以來,一位外資銀行貿易結匯部負責人發現自己接觸的貿易客戶結匯熱情異常高昂。比如,企業忽然要求增加一筆出口貿易結匯,理由是海外買家改用美元結算,收款周期有變化;或將三季度結匯的出口應收賬款提前到4月底申請結匯,理由是急需結匯支付一筆原材料應付貨款。
不過,他還是發現其中的秘密:參與貿易結匯的雙方,其實多是國內企業與自家設在歐盟的子公司,“這更像是公司本外幣賬戶資金在做轉移,增加人民幣頭寸,減少歐元頭寸”。
“這和國內企業的結匯意愿強度有很大的關系。”興業銀行(601166,股吧)經濟學家魯政委分析,“在歐元強勢上漲區間,國內企業會把更多資金留在境外用于拓展市場;一旦歐元處于跌勢且歐洲經濟前景不理想,則考慮把部分資金匯回。”
4月2863億元的外匯占款增速,已然受到大量國內企業歐元頭寸結匯的推動,尤其是他們找到外匯貸款的結匯捷徑。
4月,外匯貸款新增52億美元,外匯貸款余額4134億美元,同比增加70.32%。而一季度,銀行從境外凈調入約153億美元資產,主要用于發放外匯貸款,去年同期則是調出10億美元。
“很多企業利用美元超低利息,采用外匯貸款與貿易融資相結合的方式,將歐元結匯人民幣留在國內。”上述外資銀行貿易結匯部負責人介紹,例如一筆5000萬美元的原材料需要出口給海外子公司,后者通過貿易憑證向銀行開出1億美元的貿易融資貸款,到時再通過海外賬戶款項歸還相關貸款,年貸款利率基本在2%-3%,但這批原材料實際價值只有9000萬美元,其中1000萬美元便能通過海外子公司付款結匯,留在境內母企業賬戶。
“所付出的成本只是2%-3%的貸款成本,企業更關注的,是歐元兌人民幣及美元超過15%的跌幅。”他強調說。
“但光靠銀行外貿資金結算系統很難核查貿易標的物金額是否與報關文件一致。”美國紐約梅隆銀行上海分行主管貿易資金結算的朱賢文說。
何況,大量來自歐元區的結匯資金,未必通過受到監管的銀行貿易結匯渠道。
記者了解到,浙江地區有些規模大的地下錢莊每天經手的歐元結匯款高達2-3億元人民幣,主要以結匯流入為主。“最近找地下錢莊換匯較多的,主要是出口歐盟的民營企業。”一位了解地下錢莊動態的貿易公司財務經理透露。
歐元跌跌不休,也讓地下錢莊頗為忌憚。一些地下錢莊或民間結匯機構不愿接受“燙手山芋”歐元,要求企業家最好將歐元換成美元后,結匯人民幣。即使是按當天銀行間人民幣兌歐元的賣出價結匯,地下錢莊收取的傭金在1%-2%左右,比原先略高50-100個基點。
然而,高匯兌成本并不能阻止民間企業蜂擁而入。“5月26日歐元兌美元跌至1.2150附近時,就有幾筆億元的歐元頭寸急著找民間金融機構結匯,都是來自歐元區的貿易商。”上述財務經理透露。
危險的“套保”
上周,浙江商人王強將600萬元人民幣換成近45斤黃金時,長長舒了口氣。
“總算給西班牙巴塞羅那的親戚一個交代了,從5月初他們把這筆錢結匯進來后,就天天催著我趕緊買黃金。”他說。
近期,各地金店頻現巨額黃金買單,從歐元區結匯的避險資金功不可沒。同樣被歐元下跌所“灼傷”,國內有些大型企業選擇不同的歐元套保避險路徑。
一季度無錫尚德的匯率損失達2400至2500萬美元左右,為減輕疲弱歐元帶來的貶值壓力,第二季度公司已經將歐元的對沖比例擴大至50%。“我們已經通過遠期合約或貨幣掉期互換協議來避免歐元大跌風險。還考慮預留部分歐元頭寸,在境外低價購買設備與原料。”一位無錫尚德人士透露。
但這些金融衍生品,距離眾多傳統貿易的中小企業依然“遙遠”。除了購買黃金,結匯避險資金流進國內后的“套保”方式如同火中取栗。
浙江一些出口歐盟的企業開始悄悄減少國內商品的采購量,“多出來”的結匯資金首先會流進民間拆借市場。“一般30天內,月利息1-2分左右,用于企業購買原料或某項投資的資金周轉。”溫州瑞宏投資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柯華育說,基本是無抵押的信用貸款,全靠企業方的個人誠信與資金周轉能力。
這意味著一旦企業經營出現問題,拆借資金可能血本無歸;甚至個別浙江貿易商考慮參與所謂的股權投資,他們都以個人名義跟投參股,基本不考慮企業上市概率,只關注投資回報。
在山東與武漢等二三線城市,部分民企結匯資金則傾向流進房地產投資領域。“他們把錢交給房地產投資基金,年收益回報一般在15%-20%。”一家武漢市房地產基金負責人透露。
除了房地產、股權投資與民間拆借等高風險投資領域,剛剛逃離歐元區的避險資金似乎還沒能找到新的“套保”出路。
“如果歐元依然下跌,中國企業將歐元頭寸結匯國內的,將可能成為一種趨勢。”交通銀行宏觀分析師鄂永健分析。但資金該何去何從,卻是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