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4月18日 11:30 來源:證券市場紅周刊
或賭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套利空間,或追逐國內的低價資產,最近市場上關于熱錢的爭議再起——熱錢真的卷土重來嗎?
人民幣升值預期升溫
4月6日,美國政府宣布推遲發布中國是否為匯率操縱國。受此消息影響,當日6個月期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盤中一度創下2008年8月以來的新高,1年期品種人民幣也觸及兩個多月以來的新高,市場猜測人民幣將會重啟升值之路。
人民幣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市場自2008年12月4日達到7.35之后波動回落,目前一直在下行區間,表明市場對人民幣一直有升值預期。4月12日,國家主席胡錦濤會見美國總統奧巴馬時強硬表態,人民幣匯率改革不會屈從外部壓力。但4月15日NDF盤中人民幣創出3個月新高,1年期NDF一度觸及6.6050元,顯示人民幣升值預期仍然強烈。
“在人民幣升值預期下,3月熱錢流入在200億美元左右。”上海某基金公司研究總監對《紅周刊》說。他表示從大趨勢來判斷,中國經濟在發展,代表國家價格的匯率未來肯定要提升,因此人民幣升值預期強烈,熱錢流入也是大概率的事。
爭議:流入規模在增大?
熱錢真來了嗎?4月12日,央行公布一季度各項金融數據,各大券商例行解讀。中信、申銀萬國[4.00 -2.91%]、海通判斷熱錢流入跡象明顯,而中金則認為“近期熱錢流入并不明顯”。
雙方的分歧在于估算方法的差異,中信等采用外匯占款增加額(或新增外匯儲備)—FDI(外商直接投資)—貿易順差,其差額部分便視為“熱錢”。按照此方法,中信證券[28.94 0.00%]估算3月流入熱錢大概有3000億元,申銀估算一季度熱錢規模為720.85億美元,對比2009年該值僅為695.46億美元,其分析師李慧勇據此判斷說,熱錢流入規模明顯加大。
然而中金公司卻認為這種估算方法不科學,中金宏觀分析師邢志強告訴本刊記者,“除了貨物貿易和FDI外,還有很多形式的正常外匯資金流入都會造成外儲的增加,如果都算上,新增外儲不能被解釋的部分就比較少了。”
關于熱錢爭議從三年前就存在了,暫且擱置不提,僅從熱錢的動機入手進行分析熱錢是否真在流入。
持續大舉流入缺乏動力
熱錢涌入中國的動力主要有兩個:一是賭人民幣升值套利;二是追逐便宜的資產價格套利,這種情況下房地產市場和股市都可能成為熱錢追逐的對象,就好像2007年工商銀行[4.90 -1.01%]等大盤藍籌被境外熱錢推升。
賭人民幣升值的一種無風險套利方法是從海外貸入低價美元,再以貿易業務為借口在中國境內結匯,存在國內銀行中賺取利息,同時通過NDF交易買入美元,到期后再將人民幣換成美元。“由于人民幣升值存在不確定,目前這種套利空間不足以覆蓋熱錢流入的成本,外資沒有太多頭寸布局在這上面。”中國銀行[4.20 -1.18%]全球金融市場部分析師石磊告訴《紅周刊》說。他分析道,目前熱錢通過貿易途徑流入成本是5%~8%,無風險收益套利收益目前的空間是3%~4%,不足以覆蓋熱錢進入的成本。不過基于人民幣升值預期,石磊預計未來熱錢的趨勢將是溫和進入。
從資產價格角度看,對熱錢的吸引力也不足夠。石磊對《紅周刊》稱,由于看不清走勢,他接觸到的一些外資機構對國內房地產市場不愿介入。而他所觀察到的港幣兌美元的區間波動變化也顯示,外資對港股市場的偏好在下降,間接證明外資對國內資產偏好也在下降。“港幣兌美元只在小區間波動,如果在區間下限表明外資對中國資產偏好程度在增加,但目前波動區間上行表明熱錢對中國資產的偏好下降。”從這個指標來判斷,他認為去年9月港幣處于區間下限時,熱錢流入明顯,而目前熱錢反而有撤出的跡象。
從海關公布的今年1~3月環比數據來看,中美貿易順差1~2月環比減少9.2%,2~3月環比減少0.8%,順差減少趨勢并不明顯。但值得注意的變化是,中國對美國的進口一季度累計同比增加42.7%,顯示中國正在積極取得中美之間的貿易平衡,以減弱對人民幣升值的預期。而美聯儲主席伯南克4月14日繼續對人民幣匯率施壓,這種政治上的不確定性,影響了熱錢的流入。“外圍市場在復蘇,而中國基本上實現了大部分復蘇。如果人民幣挺住的話,對國際游資來講,外圍市場的吸引力要大于國內市場,再加上中國市場面臨政策的不確定,未來半年熱錢流入不會顯著增加。”北京弘酬資產研究總監孫燕軍對本刊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