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金卡生活》雜志
隨著產業互聯網的興起,支付迎來4.0時代。新時代下的支付已然成為商業社會運營的基礎設施,但支付安全隱患卻逐漸暴露,其中尤其以虛擬貨幣支付為首的問題正在成為業內亟待根治的“頑疾”。對此,中國支付清算協會特別關注到利用虛擬貨幣充值引起的支付風險問題。
一場針對虛擬貨幣支付的監管風暴正在掀起。
1、“虛擬貨幣+跑分”加劇跨境賭博監管難度
虛擬貨幣自誕生12年來在正常的經濟活動中幾乎不起任何作用,相反卻因其獨具的匿名性,便捷性和全球性等特點,成為跨境賭博、恐怖融資等犯罪的溫床。
在賭博活動中,虛擬貨幣被作為賭博跑分的重要媒介。所謂跑分,就是犯罪分子利用跑分者的個人收款碼,在電信網絡詐騙、賭博、色情等違法犯罪活動中實現代收賬,并從中賺取傭金的行為。跑分者在其中扮演著出租、出借賬戶的角色,不僅承擔“做幫兇”的犯罪風險,也存在資金損失、個人信息泄露的隱患。
當跑分、虛擬貨幣被用于賭博場景時,賭客將資金支付給跑分者,跑分者向賭博平臺支付虛擬貨幣完成下注,最后莊家用虛擬幣向跑分平臺或虛擬貨幣承兌商兌換回現金。
統計顯示,近13%的賭博網站支持虛擬貨幣平臺充值,這在為犯罪分子降低賭博門檻的同時,也加大了監管、公安偵查、打擊犯罪鏈的難度。
2、全國“斷卡”出擊虛擬貨幣跨境洗錢
除了跨境賭博場景,虛擬貨幣在也被廣泛運用于跨境洗錢犯罪活動中。近期,在全國“斷卡”行動開展第五輪集中,公安機關對利用虛擬貨幣為電信網絡詐騙活動提供轉賬洗錢服務的違法犯罪團伙實施集中抓捕。截至6月9日15時,共打掉違法犯罪團伙170余個,抓獲違法犯罪嫌疑人1100余名,收網行動取得階段性成效。
和跑分類似,這類犯罪團伙會以1.5%至5%不等的“傭金”,引誘個人出借個人銀行卡,按要求提供資金流轉服務,并將其包裝為洗錢利益鏈上的“幣農”。
在這類犯罪行為中,詐騙團伙騙取到資金后,為了躲避監管,便將贓款轉移至“幣農”的銀行卡,幣農”隨后在虛擬貨幣交易平臺上購入、兌換不同種類的虛擬貨幣,并最終轉入犯罪團伙的虛擬貨幣賬戶,完成跨境洗錢的最后一步。
截至目前,“斷卡”行動共打掉非法開辦販賣“兩卡”違法犯罪團伙1.5萬個,抓獲“兩卡”違法犯罪嫌疑人31.1萬名,治理違規行業網點、機構1.8萬家,取得顯著成效。
3、銀聯風控筑牢支付安全墻
眼下,對非法參與虛擬貨幣交易增加整治威懾力,已然成為監管機構、行業參與者、普通用戶共同維護健康支付環境、正常經濟秩序的目標。
在此過程中,中國銀聯聚焦“支付為民”,借力先進技術向市場展現出了強大的識別、風控能力,2020年,攔截可疑涉賭交易3500萬筆,配合公安機關查處案件1.3萬起。與此同時,中國銀聯聯合產業各方,堅決防范與打擊包括利用虛擬貨幣涉賭、涉詐的各類違法違規行為。
對于廣大用戶而言,提高自身防騙防詐意識及法律責任意識,亦能從c端遏制用戶充當“幣農”“跑分者”角色的違法行為滋生。
對此,銀聯風控專家強調,要守護好個人敏感信息,注意識別套路,防范不法分子以高利理財、虛擬貨幣、 網絡借貸 為噱頭進行“利益”誘惑實施欺詐。同時也要堅決抵制網絡賭博、跑分等非法平臺活動,一旦發現此類非法平臺,要提醒身邊親友注意并積極通過“支付結算違法違規行為舉報中心”、公安部“打擊治理跨境賭博綜合舉報平臺”等官方網站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