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華夏時報
伴隨著我國加碼清理整頓加密數字貨幣市場,作為交易最活躍的韓國也緊隨其后。
6月25日,根據媒體報道,韓國近期從1.2萬名本國逃稅者手中,沒收了價值超過530億韓元(約合4700萬美元)的加密貨幣資產,包括比特幣和以太坊等。韓國京畿道稅務部門的官員稱,經過為期一個月的逃稅調查,對約14萬人的欠稅進行了更廣泛的調查,這次行動成為韓國歷史上因拖欠稅款而被查扣的最大規模的加密貨幣,也是韓國金融監管機構為加強對加密貨幣市場的監管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中的最新舉措。
而在此前的6月2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消息稱,人民銀行有關部門就銀行和支付機構為虛擬貨幣交易炒作提供服務問題,約談了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郵儲銀行、興業銀行和支付寶(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等部分銀行和支付機構,要求各銀行和支付機構要切實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不得為相關活動提供賬戶開立、登記、交易、清算、結算等產品或服務。當日晚間,包括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郵儲銀行、興業銀行等紛紛發布聲明稱,禁止使用公司服務開展比特幣等虛擬貨幣交易,一經發現將立即采取暫停相關賬戶交易、終止金融服務等措施。由此引發了加密數字貨幣市場的下跌,同時我國還通過對內蒙、青海、新疆、云南、四川等省自治區挖礦產業的斷電行動,進一步堵截國內市場交易者炒作虛擬數字貨幣行為。
“近期各國對于加密數字貨幣市場的清整行動出奇的一致,不僅中國和韓國,此前還有土耳其、美國也頒布了監管措施。只不過各國所采取的手段不同,中國是采取直接禁止市場交易的手段,而像韓美等國則是要求上報加密資產以進行稅務審核。從長期來看,加密數字貨幣作為一種虛擬資產被納入各國的監管視線,不排除我國也會采取類似的措施。”對此,上海資深加密資產行業分析師王恒(化名)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各國監管趨嚴
記者梳理發現,截止目前,已有多國監管部門出臺限制政策,對有關加密數字貨幣相關交易采取日趨嚴格的審查監管。
今年 5月1日,土耳其發布一項總統令,將加密貨幣交易平臺納入反洗黑錢、恐怖主義融資規定監管的企業名單。同時,該國最新擴大的加密貨幣交易監管規定將立即生效。
5月20日,美國財政部發表報告稱,加密貨幣為包括逃稅在內的非法活動提供便利,為政府機關偵查非法行為帶來重大威脅。未來,加密貨幣和加密資產交易賬戶等將納入政府監測范疇,市值1萬美元以上的相關交易則需向美國國稅局報備。
而作為加密數字貨幣交易最活躍的韓國,早在此前的3月25日,韓國政府出臺的《報告和使用特定金融交易信息法案》就正式生效,對加密貨幣實施了更加嚴格的監管。其中,韓國從事加密貨幣交易、存儲以及管理的企業必須在韓國金融情報局進行注冊,并在銀行獲得虛擬貨幣用戶的實名賬戶信息。目前韓國只有前四大加密交易平臺Bithumb、Coinone、Upbit 和 Korbit已與韓國的相關銀行達成合作,但其他約100家規模相對較小的交易平臺很難達到要求,大部分或將在5個月內關停。
而在近期,韓國國家稅務局宣布,從2022年開始,在外國加密貨幣交易所擁有賬戶的韓國居民可能必須出于稅收目的報告其持有的資產,如果韓國公民在海外虛擬資產業務中的賬戶余額在每個月底超過5億韓元或447900美元,則將被要求納稅。
“從各國采取的監管手段來看,一個共識是加密數字貨幣絕不應該成為洗錢、販毒、偷逃稅、詐騙等行為的工具,而我國的監管則更進一步,從資金流入端和上游挖礦產業入手,禁止各類人群參與加密數字貨幣的交易,尤其是中小散戶。對于是否牽涉到有些參與者借機洗錢詐騙等行為,監管和公安部門一直在排查,從未間斷過。”6月25日,長三角地區一位金融科技專業人士張濤(化名)分析指出。
炒幣風暫被遏制
值得關注的是,在6月21日央行發文以及各大銀行及支付機構出臺措施后,國內加密數字貨幣市場的炒作風已被暫時遏制。
“我4月份的時候在一個小型交易所平臺買了1萬多元的比特幣,最高時漲到過6萬多美元的時候沒有賣出,現在被套牢了。現在這個交易所平臺已經無法驗證打開,而且現在虧損了差不多40%,當時就買著玩玩,現在就不去管它了,就當一個投資損失。”6月24日,上海一位新入場的“炒家”小陳對《華夏時報》記者如是表示。
而據記者了解,今年抱著這種心態入場的國內新玩家比比皆是,也有不少老玩家還在上半年加大了資金入場的速度,而現在連抽出資金的機會也只能慢慢等待。另有一些市場玩家則尋求通過OTC(場外交易)市場回籠資金。
對此,王恒則表示,我國監管手段起到的震懾效應還是比較明顯的,移動端交易渠道基本被“關死”,那些服務器在海外的大小交易所基本都打不開,還有一些專業的幣圈網站的實時行情系統也被下架了。
“這輪監管風暴中,不僅是普通交易者損失嚴重,還有各類大小型交易所受到的沖擊也很大,市場交易極度萎縮之后交易所的傭金費用會大大縮水,像去年全球前幾大的交易所每年能賺幾億美元交易傭金的美好時代至少今年不會再出現了。”對此,香港一家剛完成募資成立的大型交易所公關負責人索菲(化名)也對《華夏時報》記者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