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澎湃新聞
“你不投我不投,愛豆何時能出頭”“不就是少喝幾杯奶茶的錢嗎”……無數年輕人甚至是未成年人,被這樣的口號“洗腦”了,幾千上萬地拿錢“打投”——打了水漂。
打投,儼然成了資本對粉絲的精神操縱、財務剝削。幾十張、幾十張地買所謂“不運回”的唱片,這已經不是消費,而是燒錢,甚至還燒出了“洗錢”的味道。
現在,飯圈為了逃避越來越嚴格的社交平臺上的監管,甚至將陣地轉向境外網站,一個名叫“ko-fi”的網站原本是展示畫作、照片等藝術作品并獲得打賞的平臺,如今卻成了中國“飯圈”集資的陣地,粉絲被鼓動“翻墻”去集資。這完全游離于中國金融監管之外,成了興風作浪的“黑錢”。
“運回/不運回”“團建”“虐粉”“搬家”……這些飯圈集資“黑話”,可能會讓普通人聽得云里霧里。不過沒關系,脫離這層話術的纏繞,本質上其實就是明晃晃兩個字:打錢。
如果說此前支持偶像還有買專輯、搶購代言產品、“愛TA就為TA買奶”等操作,如今則滑向了一個更簡單粗暴的境地。某偶像團體的一位前成員就透露,目前集資已經從有實物向無實物轉變,也就是直接給錢,變成赤裸裸的剝削。
這種把追星直接等同于打錢的邏輯,當然離不開資本和經紀公司的推波助瀾。在急功近利的運作模式下,一波波愛豆被作為某種養成系、定制化的“商品”推出,將其捧為“流量小生/花”甚至“頂流”之后,便迫不及待地利用其吸粉的能力瘋狂吸金,通過誘導粉絲打投、集資等方式收割流量。說到底,糖衣包裹下,這就是一種以愛為名的割韭菜行為。
此前,對于外界的各種理性質疑和批評,不少粉絲都會以希望“圈地自萌”、不受打擾等理由作為擋箭牌。可是仔細想想,自己的瘋狂打投行為究竟有多少是出于自主選擇,多少又是被有意誘導甚至精神操控的結果呢?
在高度同質化的信息繭房內,粉絲尤其是未成年粉絲其實是很容易被循環“洗腦”的。當“圈內人”都在為愛豆的“排面”不遺余力地砸錢時,你要是緊緊捂著錢包,就會感受到一種群體性壓力和莫名的愧疚感,這個在社會學上被稱為“同儕壓力”(peer pressure)。
為了不被歧視,不顯得格格不入,聽從指揮、跟著砸錢,似乎就成為“唯一正確的選擇”。而將粉絲財力與偶像C位牢牢掛鉤的奇葩邏輯,也是在煽動著粉絲畸形的勝負心和狂熱情緒,助長浮躁而毫無意義的攀比風氣。
集資、打投亂象造成的后果,有些是肉眼可見的,比如演技讓人“如鯁在喉、如芒刺背、如坐針氈”,卻依舊可以因自帶流量而妥妥“一番”的小鮮肉;比如粉絲團一聲令下便去呼啦啦到微博、豆瓣“控評”,讓人不堪其擾的亂象。更令人憂慮的,則是那些“看不見”的惡果,比如劣幣驅逐良幣后,娛樂產業專業水準的拉低,比如鼓吹“一切向錢看”的扭曲價值觀。
當下整治飯圈亂象專項行動,雷霆萬鈞。以愛為名的割韭菜該消停了,那些誘導粉絲集資、打投的行為,是明晃晃的精神操縱和剝削,必須涼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