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云南網
近日,據媒體報道,江西4名在校大學生通過網絡“兼職”時,因為僥幸貪利,幫詐騙分子辦理銀行卡洗錢。期間,每筆賬對方按“千分之五”計算提成,雙方并不見面。截至案發,胡某“洗錢”銀行卡賬戶流水高達300多萬元,其他3名同學流水也在30萬元以上。記者從南昌市南昌縣公安局獲悉,胡某等4人已因涉嫌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罪,被公安機關予以刑事拘留。
幾個年輕的大學生,抱著僥幸的心理,成為犯罪分子“洗錢”的幫兇,害了他人同時也害了自己。實際上,如果幾個大學生在事前能對所作所為有清晰的法治觀念,或者即將踏入泥沼時有人扯袖子提醒,悲劇就完全有可能避免。現實警示我們:在對網絡詐騙保持高壓嚴打態勢的同時,必須強化源頭防控,及時為僥幸者敲響警鐘,使受害人懸崖勒馬,斬斷違法犯罪分子獲利的鏈條。
電信網絡詐騙是可防性犯罪,事前防范遠勝于事后打擊。2019年底,公安部“錢盾反詐機器人”上線運行,通過來電顯示“公安反詐專號”,運用高科技手段開展預警勸阻,向潛在的電信網絡詐騙受害人撥打電話,發送短信、閃信提醒信息,提升了反詐勸阻成功率,減少了大量電信網絡詐騙案件的發生,有效保護了群眾的財產安全。實踐證明,通過大數據賦能,將更容易發現潛在的受害人信息,通過主動行動、及時勸阻,違法犯罪的活動就會被阻斷。
警鐘傳播的“最后一公里”亟需打通。無論多么響亮的警鐘之聲,如果遇到內心的主動拒絕,也無濟于事。現實中詐騙技術、詐騙手段不斷翻新,一些人被深度洗腦后,對不勞而獲、一夜暴富等所謂的發財捷徑深信不疑,一些人則因被誘導,一步踏錯進了傳銷機構,更甚者,會對善意的提醒不以為然,將警鐘的聲音阻隔在“最后一公里”之外。
凝聚敲響警鐘的強大合力。從近期的媒體報道可以發現,成功勸阻一個人走向歧途并不容易。家庭、學校、媒體和社會都應切實負起責任,揭露詐騙手法,暢通反詐警鐘傳播的“最后一公里”,筑牢防范網絡詐騙的堅固大堤。只有齊心協力,我們才能營造全社會反詐防詐的濃厚氛圍,織就一張全社會反詐防詐防護網,形成敲響反詐防詐警鐘的磅礴力量。
趨利僥幸之心,人皆有之。面對網絡詐騙,人人都可能成為受害者。反電信網絡詐騙,每個人都不能袖手旁觀,人人都應該做行動者。公眾個體堅守法治理念,主動摒棄僥幸貪婪心理,對誘惑威脅敢于說“不”,電信網絡詐騙犯罪也就徹底失去了滋生蔓延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