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5月02日 11:46 來源:中國經營報
1984年5月,當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進一步開放天津、上海、大連、秦皇島、煙臺、青島、連云港、南通、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和北海14個沿海港口城市時,這些散布在我國長達1.8萬公里海岸線上的城市,僅僅擁有“出海口”這一共同的地理特征。
但即便如此,在各自經濟勢力的輻射范圍內,一種初級的、毫無系統可言的區域經濟協作模式悄然形成。直到今天,當國家沿海經濟帶的概念把這些獨立而又分散的顆顆明珠串成一條熠熠放光的“金腰帶”時,它們的意義和作用突然間被成倍地放大。
根據資料顯示,全球經濟總量的60%以上都集中在沿海地區,70%的大都市建在沿海地區,70%的工業資本也集聚在沿海地區。
在中國,同樣如此。資料顯示,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最為嚴重的這些“外向型”沿海經濟圈,同樣成績斐然。珠三角經濟總量突破3萬億元,人均GDP逼近1萬美元;長三角地區實現生產總值59711億元,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達到17.8%;環渤海經濟圈經濟總量達到6.5萬億元;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經濟總量也突破2萬億元。而經濟而相對落后的北部灣經濟區4市的經濟總量達2450億元,用不到廣西的1/5的土地、1/4的人口,創造約廣西1/3的經濟總量。
這樣的沃土催生了汽車工業在沿海地區的蓬勃發展。從南往北,廣汽集團(包括廣汽本田、廣汽豐田)、東風日產、比亞迪、福汽集團(包括東南三菱、廈門金龍)、浙江吉利、上汽集團(包括上海大眾、上海通用)、重汽集團、天津一汽(包括一汽夏利[綜述 圖片 論壇]、一汽豐田)、北汽集團(包括北京奔馳、北京現代)、華晨汽車(包括華晨中華、華晨寶馬)……單看銷量,這些由南向北依次排開的整車制造商們在2009年的總銷量超過了全國銷量的2/3。倘若再加上廣西玉林、福建福耀、浙江萬象等等零部件生產企業,那么,整個沿海經濟帶的汽車工業總量絕對令人瞠目。
事實上,作為資金、技術和人才密集型的汽車工業,沿海經濟帶上的城市們在生產端幾乎與之形成了完美的契合。而經濟的發達,購買力的旺盛,又從消費端給這些汽車生產廠家們帶來了強勁的拉動。
在溫州,人們所見的不僅是鱗次櫛比的商鋪,還有滿街駛過的寶馬——這里,被稱作“中國的寶馬市”;
在煙臺,這個僅100萬人口的小城,爆發出了驚人的消費潛力,在汽車領域,每千人擁有私家車數量達到95輛,遠遠超過千分之二十的全國平均水平;
在天津,勸業場的喧囂依然如故,曾經的“國民車”夏利招搖過市,但這里已是中國經濟未來第三增長極;
在海口,飆升的房價讓國際旅游島定位的紅利提前釋放,可源源不斷的熱錢對此依舊樂此不疲。越來越多的富豪集中于此,讓海南未來的汽車消費趨勢有了更大的想象空間;
……
經歷了金融危機海嘯洗禮的中國沿海經濟帶只會變得更加強大,這就是獻給汽車廠商們的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