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國際金融報
為依法打擊治理洗錢違法犯罪活動,進一步健全洗錢違法犯罪風險防控體系,中國人民銀行、公安部、國家監察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安全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銀保監會、證監會、國家外匯管理局近日聯合印發《打擊治理洗錢違法犯罪三年行動計劃(2022—2024年)》(下稱《計劃》),決定于2022年1月至2024年12月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打擊治理洗錢違法犯罪三年行動。
《計劃》要求各部門依法打擊各類洗錢違法犯罪行為,堅決遏制洗錢及相關犯罪的蔓延勢頭,推動源頭治理、系統治理和綜合治理,構建完善國家洗錢風險防控體系。
反洗錢監管不斷升級
2月8日,央行開出2022年首張千萬級第三方支付罰單。近年來,監管部門持續推進反洗錢嚴監管落地,不斷加大反洗錢執法檢查力度。2021年11月央行發布的《中國反洗錢報告2020》顯示,2020年央行共對614家機構開展反洗錢執法檢查,依法處罰反洗錢違規機構537家,罰款金額5.26億元,處罰違規個人1000人,罰款金額2468萬元,反洗錢監管處罰總額較往年明顯上升。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互聯網技術高速發展,新的洗錢手段層出不窮,洗錢犯罪無孔不入,反洗錢合規成為整個支付行業關注的焦點。對此,監管部門也推進相關法律法規逐漸完善。
2021年1月,央行發布《非銀行支付機構條例(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非銀行支付機構未按規定履行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義務的,由央行及其分支機構進行處罰;2021年8月1日施行的《金融機構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監督管理辦法》完善了反洗錢義務主體范圍,正式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納入適用范圍;2021年10月發布的《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強支付受理終端及相關業務管理的通知》標志著支付監管力度進一步升級。
今年1月26日,央行還發布了《金融機構客戶盡職調查和客戶身份資料及交易記錄保存管理辦法》,完善了銀行、證券、保險、非銀行支付等行業的客戶盡職調查要求。
跨境貿易行業是重點盯防區
跨境貿易是實現全球化的重要途徑,但同時也面臨著欺詐、非法洗錢、恐怖融資等風險的巨大挑戰。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與跨境貿易相關的反洗錢工作,尤其是和中小微企業相關的部分,難度系數最高。”
究其原因,跨境貿易行業在經營過程中涉及到的資金金額龐大、資金來源復雜,容易讓不法分子有機可趁。與此同時,也存在部分中小微企業缺乏合規意識、被動參與洗錢的情況。例如,一些不法分子打著尋找中國代理商的幌子,以豐厚的傭金為誘餌,物色有外貿收款賬戶的中小微企業,助其完成洗錢。
一站式外貿企業跨境金融與風控服務公司XTransfer的風控及合規負責人向記者介紹此類典型案例,“不法分子通過盜用郵箱來竊取當事各方的交易往來和訂單進展,然后以工廠的名義給海外買家發郵件引導他們把款項付給第三方,一旦這筆款項入賬,第三方將面臨巨大的資金風險”。
“很多犯罪團伙會假借貿易的途徑或偽裝成貿易來進行洗錢,這樣的手法大概占整個洗錢案例的40%?!痹撠撠熑颂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