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北京商報
一面被多位用戶質疑為惡意扣款平臺提供支付,一面又因商戶管理違規等被央行重罰,背靠海爾的快捷通支付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快捷通支付”)近期麻煩纏身。
5月23日,有讀者向北京商報記者反映,在上海造藝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造藝技術”)推薦的多個平臺尋求貸款,僅填寫了個人資料、綁定銀行卡后,一輸入綁卡驗證碼,就在不知情的前提下被扣款了299元的個人風險評估報告費用,而快捷通支付就承擔著支付通道的角色。對此北京商報記者向快捷通支付求證采訪,但截至發稿未獲得回應。
此外,因違反支付清算管理相關規定及反洗錢不力等問題,快捷通支付近日被央行罰沒851萬元,此事也引發業內關注。
被指為惡意扣款提供支付
5月23日,來自江蘇的讀者李明(化名)向北京商報記者反映,此前在一家名為上海造藝網絡技術運營的“銀碼頭”平臺尋求貸款,僅填寫手機號等資料、綁定銀行卡后,輸入綁卡驗證碼就被扣款了299元,交易場所顯示為“快捷通-上海造藝網絡技術有限公司”,業務摘要顯示為“消費”。
“我什么都沒消費,當時只是想貸款,并不知道一輸入驗證碼就會被扣錢,平臺也沒有提醒我,”李明說道,當時綁卡、注冊手機號后就被強制扣款,理由為購買個人風險評估報告。這個事情是在2019年底發生,但截至目前也未收到平臺退款,至今這個名為“銀碼頭”的平臺已經無法打開。
對于李明所述問題,北京商報記者嘗試通過天眼查披露的造藝技術聯系方式進行采訪,但多次電話均無法接通,另外發送的采訪函也未有回應。
不過,北京商報記者另從黑貓投訴處了解到,類似李明這樣的案例并不少見,目前已有上千個關于“上海造藝網絡技術有限公司”貸款不成且惡意扣款的案例。其中,還有一用戶反映,通過一個推薦鏈接,下載了造藝技術旗下名為“普惠有借”的App,App上顯示放款需經過“個人風險等級評估”,本以為只是借貸前的常規審核,結果填寫個人信息、綁定銀行卡、點擊“立即評估”、被默認勾選《評估服務協議》后,就被扣款了299元的分期費用。
“問題是全程沒有明顯說明需要收費,但我的手機收到一條短信,莫名其妙地說我有299塊錢的分期費用,收費方為‘快捷通-上海造藝網絡技術有限公司’。” 該用戶質疑道,“消費者有知情權,如果需要收費,應明確標識,但我發現有很多類似的用戶也被這個App套路了,這是不是涉嫌欺詐?支付方有沒有責任? ”
對于多位用戶反映的惡意扣款情況,北京商報記者向造藝技術、快捷通支付多方采訪求證,但截至發稿未收到后者回應。
對于這類惡意扣款行為,一金融行業資深律師指出,未經提示強制扣取用戶費用,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和公平交易權。倘若既無放貸資質也無放貸意圖,扣除用戶費用涉嫌構成詐騙等刑事犯罪;而作為支付機構,則涉嫌為非法業務提供支付通道,一旦查實或將面臨行政處罰。
不過,在博通咨詢金融業資深分析師王蓬博看來,這個問題要分兩個層面來看:一方面,支付通道其實更多的是被當做底層工具使用,只要相應的公司和平臺是正常在工商部門注冊,并且能夠滿足支付機構對資質的相關審核,支付機構無法更多地去干涉其公司的經營性行為,比如是否應該對某類商品和服務收費,這個超過了支付機構本身的職責范圍;不過,從流程上來看,對這類惡意扣款事件,支付機構和平臺在對用戶扣款前,是一定都要做到讓用戶知曉并簽署代扣協議,同時完成相關的扣款驗證后才能完成扣款行為,如果這類環節缺失,肯定要承擔相應責任。
涉反洗錢不力被央行重罰
業務風波背后,難掩機構合規隱憂。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除了被質疑為惡意扣款提供支付通道外,就在5月20日,央行杭州中心支行披露,因違反支付清算管理相關規定、未按照規定履行客戶身份識別義務、未按照規定保存客戶身份資料和交易記錄、未按照規定報送可疑交易報告、與身份不明的客戶進行交易,快捷通支付被央行予以警告,并沒收違法所得43.25萬元,并處罰款808萬元。
除了機構被罰外,還有相關責任人也被處罰。5月10日,央行杭州中心支行公布的行政處罰信息公示表顯示,時任快捷通技術副總監嚴冬、時任快捷通高級業務總監王強,對快捷通支付違反支付清算管理相關規定負有責任,分別被警告,并處罰款5萬元。
追溯此前被罰事由來看,快捷通支付此類商戶管理問題并非首次。除了今年被罰外,2017年快捷通支付也曾因未按規定建立有關制度辦法或風險管理措施,未按規定公開披露相關事項,違反業務管理規定、損害客戶合法權益的行為等違法行為被罰。
第三方支付是很多網絡詐騙、洗錢違法行為的通道,針對支付市場的各種亂象,從2015年開始,央行嚴控了支付機構的市場準入,出臺了備付金、分類監管等辦法,同時加大了非銀支付違規行為行政處罰的力度。統計顯示,近幾年針對非銀支付違規處罰的金額持續上升,特別是在2020年大額罰單頻出,合計罰沒總金額超過了4億元。
零壹研究院院長于百程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日前快捷通支付違規被處罰,851萬元在今年以來算是比較高的處罰金額,并且對相關負責人一并處罰,實行了“雙罰制”,顯示出了快捷通支付違規問題的嚴重性。快捷通支付被處罰主要存在四個原因,主要是體現在客戶識別驗證以及風險監測報送上,顯示出支付機構在針對客戶準入、風險管理、合規管理上存在漏洞,從而對消費者權益可能造成侵害,甚至成為網絡詐騙和洗錢的支付通道。
王蓬博則稱,商戶問題實際上是收單機構的老問題,也是經常會被處罰的問題。主要原因還是商戶眾多,這也是支付機構最應該重視的一個合規性問題,早就應該建立起相應的管理制度和技術風控規范來避免這類問題的發生,不過,這也反映出該公司合規性制度的建設上仍然存在硬傷。
業內建議盡快解決合規問題
官網信息顯示,快捷通支付成立于2012年7月,注冊資金1.8億元,于2013年7月獲得支付牌照,牌照業務類型為互聯網支付,2018年7月,快捷通支付成功續展,資質有效期截至2023年7月5日。
快捷通支付介紹,公司是一個集技術開發、資金清算、數據分析為一體的第三方支付企業,主要提供互聯網支付的收付款服務。另據天眼查,快捷通支付的法人為張磊,公司由浙江海爾網絡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爾網絡”)100%持股,通過股權穿透顯示,快捷通支付的實控人為海爾集團公司,總股權比例約51.2%。
不過, 2021年6月,小商品城公告稱,擬與海爾金控簽訂股轉協議,以4.493億元收購海爾網絡100%股權。交易完成后,海爾網絡以及快捷通支付將成為小商品城的子公司,也就是說,小商品城將通過海爾網絡間接持有快捷通支付100%的股權。不過,后續相關收購進展未再披露。
于百程指出,快捷通支付背靠海爾集團,已承接海爾旗下多個企業及平臺的相關服務,實際上具有生態協同優勢。不過,在業務合規上存在問題或風險,被監管處罰,反過來對于集團品牌和業務也會形成連鎖影響,在穩健與合規經營的前提下,深挖場景并擴展到數字化綜合服務,是快捷通支付比較合理的發展方向。
王蓬博則稱,“快捷通支付牌照被小商品城收購,但央行還沒有正式批準。個人覺得還是要先理順收購后的組織架構以及業務方向等事宜。重點發展方向可以背靠小商品城來擴大業務規模,成為小商品城金融生態圈的一個基礎設施。此外重點需要解決的是此前已經暴露出來的合規性問題,另外對商戶和服務商的管理要符合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