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07月22日12:04每日經濟新聞
匯改五年來,“熱錢”始終是一個揮之不去的話題。
過去的幾年,中國以高經濟增長率、人民幣升值預期成為吸引“熱錢”的熱土,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及其后續影響使得這一格局有所改變。與此前普遍形成的“熱錢”涌入中國投資獲利的印象不同,出于各種原因“熱錢”也顯示出流出中國的跡象。
其實,對于“熱錢”來說,這種快速的、雙向的流動才正是顯露出了它的本性。不過,考慮到未來中國經濟仍具有的高成長性,專家們多傾向于認為,國際資本涌入中國仍將是大趨勢。其中,當然也包括不明身份的“熱錢”。
“熱錢”流向暫時逆轉
所謂“熱錢”(Hot Money),通常定義為以短期投機為目的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迅速流動的資金,其特點一般表現為在一個市場上快進快出,追求低風險、高回報。
自2004年起,“熱錢”不斷流入中國就為投資者們、學者專家們“津津樂道”,它帶來了外匯儲備的快速增長以及國內流動性過剩。但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使得這一格局有所改變。2008年10月、2009年頭兩月,由于金融危機導致外資撤離,我國外匯儲備一度出現不增反減的現象。而在2010年危機余波后的經濟復蘇階段,這一現象再度出現。
央行剛剛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5月我國外匯儲備減少了510.06億美元,接下來的6月僅增加147.69億美元,此外,5月、6月新增外匯占款也均出現近年來的新低。與此同時,當月貿易順差卻呈現大幅增長、FDI也繼續流入,外匯儲備的減少以及外匯占款的下降似乎都暗示了確實有其他類型的外資正在流出。
“按照我們的模型來計算,5、6月確實有跡象表明有無法解釋的資金流出。”渣打銀行中國經濟分析師李煒說。
李煒并沒有根據簡單的“外匯儲備-貿易順差-FDI”的公式來計算“熱錢”流出規模,他考慮了外匯匯率變動的因素,并根據既有的公開資料對于可能的投資性收益和其他項目外資流動進行了測算。在做出這些調整后,李煒計算得出,5月和6月流出中國的“熱錢”規模分別為520億美元和290億美元。
“匯率變動的影響因素較大,”李煒解釋說,5月因匯率因素導致外匯儲備減少達390億美元,如果沒有經過這一調整可能使外匯儲備減少的規模顯得更大一些,6月增加的僅150億美元外匯儲備中,因歐元反彈所帶來的增加量是40億美元。
由于計算方法以及數據資料上的局限性,各研究機構對于“熱錢”的計算存在較大分歧,澳新銀行中國經濟研究總監劉利剛和分析師周浩對于5、6月流出中國的國際資本的測算分別為120億美元和80億美元,大大低于渣打銀行的測算。
不過,分析人士對于“熱錢”目前流出中國的結論基本是一致的。
對于“熱錢”流向逆轉的原因,摩根士丹利首席經濟學家王慶表示,歐債危機惡化,歐洲國家信用等級被調降,使得國際市場狀況連連惡化,資金的風險偏好水平降低。與此同時,中國政策環境也發生了變化,股市、房地產市場受調控影響而萎靡不振,在看不清投資前景的情況下,“熱錢”選擇了撤出。
流入仍是未來趨勢
因“熱錢”流向逆轉所導致的新增外匯占款的大幅下降,導致了今年5、6月份我國銀行間市場流動性的驟然趨緊,銀行間市場資金利率大幅飆升。央行也不得不放松公開市場操作,連續向市場凈投放資金。到7月18日止,央行連續8周凈投放資金達9500億元,這基本上相當于今年央行連續三次上調存款準備金率所凍結的資金。
不過,除此之外,“熱錢”流出所帶來的其他沖擊并不明顯。股市、房市的低迷被認為是“熱錢”流出的原因,而不是結果。
“‘熱錢’的流出是對于政策、市場變化的一個被動反應,規模不大,并不會成為影響中國的主要因素,”王慶表示,過去幾年資金流入中國大多都是通過正規渠道流入,而這些資金不可能輕易流出,目前流出的資金還不會對中國經濟帶來較大影響。
“資本的跨境流動于中國經濟的影響其實很小。”李煒也說。
他指出,在中國固定資產投資中,外國直接投資占比不到5%,顯示固定資產投資對于外資的依賴很小。其次,中國仍對資本項下的外匯進出實行比較嚴格的管制,這使得資本的大規模外流不太可能。第三,中國外匯儲備規模巨大,幾百億“熱錢”的流動也不足為懼。
不過,由于人民幣匯改重啟,在未來我們可能更多感受到的還是“熱錢”繼續涌入中國的現象,“熱錢”的流出仍可能只是偶爾現象。
李煒認為,人民幣重新升值的預期再起,短期內歐債危機風險大幅度降低,這兩個主要原因會使“熱錢”在第三季度流出的跡象大幅度減弱,甚至可能出現扭轉。
而中國相對于其他國家在利率上的優勢也是吸引“熱錢”的主要動力。
中國建設銀首席經濟學家華而誠指出,在美國等發達國家未升息之前,中國較高的利率水平和升值預期仍可能吸引“熱錢”流入,但到2011年美國等發達國家升息之后,這一趨勢可能會發生改變。
而在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看來,國際資本的流出不會成為一個趨勢,未來還是會逐漸流入,“長期來看,人民幣匯率仍具有升值的潛力,中國全要素生產率比較高,凈流入中國的海外資金仍將會呈增加趨勢。”連平說。
“熱錢”宜疏不宜堵
追求高收益是“熱錢”的最終目標,其所具有的投機性和快進快出的特點往往帶來極大的破壞性。
在1997年、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國際“熱錢”對于泰國外匯市場的沖擊成為危機的直接觸發因素,隨后菲律賓比索、印尼盾、馬來西亞林吉特,以及港元都受到國際炒家的沖擊,推動這場危機不斷擴大。這使“熱錢”給人的印象并不那么光彩。
自2004年以來,我國所面臨的流動性過剩現象也被認為是“熱錢”大量涌入所帶來的一個結果,股市、樓市等資產價格泡沫也是其推動的結果之一。雖然我國仍實行資本賬戶管制,對于跨境資金流動的監管非常嚴格,但是并沒有能有效防范“熱錢”的流入。
日前,國家外管局副局長鄧先宏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熱錢”流入我國多通過合法合規的方式,諸如貿易、外資、銀行、個人等渠道,尚未發現境外“熱錢”有組織、大規模流入境內。
“‘熱錢’本身是很難控制的,”王慶表示,“一些政策雖然可以在短期內對‘熱錢’起作用,但結果證明,其有效性不會超過12個月。”
對于“熱錢”,分析人士大多認為,“熱錢”宜疏而不宜堵。
華而誠認為,短期內可以采取措施打擊“熱錢”流入,但長期來看,要遏制“熱錢”流入,應避免給“熱錢”提供套利投機的空間。
他表示,首先我國應避免負利率狀態引發資產價格泡沫,吸引“熱錢”進入。其次,應理順價格體系,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避免給“熱錢”提供可乘之機。
王慶則認為,中國目前仍面臨國內資金過多、外匯儲備積累過快、流動性過剩的難題。中國應更多地引導資金外流來達到跨境資本流動的平衡,為此應該逐步放開資本賬戶管制。
他指出,如果資本賬戶開放,中國境內投資者基于分散風險的愿望將會更多地進行海外投資,資金流出將有利于促進跨境資金流動的平衡。
(每日經濟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