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早報》
(2010-08-16)
?。ㄈA盛頓訊)美國的反恐戰轉明為暗,暗暗加強軍事和情報打擊行動,以無人偵察機和突擊部隊出擊,并收買承包商為間諜,以及訓練當地行動部隊,讓恐怖分子措手不及。
據《紐約時報》報道,美國對付卡伊達等恐怖組織的策略,已從過去的“鐵錘式”(hammer),改為較精確細膩的“解剖刀”(scalpel)。現在,從北非沙漠、巴基斯坦山區,到飽受種族和宗教沖突困擾的原蘇聯加盟共和國,美國已在10多個國家采用這新的軍事行動策略。
美國白宮已要中央情報局加強在巴基斯坦的無人偵察機攻擊行動,它也批準對索馬里的卡伊達武裝分子展開攻擊,并且暗地里在肯尼亞活動。
在這同時,華盛頓也與歐洲盟友合作,全力瓦解在北非活動的恐怖組織,包括最近法國在阿爾及利亞展開的空襲。五角大樓也有一套地下情報網絡,它利用為它工作的私人承包商,收集有關武裝分子在巴基斯坦窩藏地的資料,或調查落入塔利班手里的美國士兵的地點。
值得一提的是,也門是“解剖刀”反恐戰略的試點。華盛頓擔心,該地的卡伊達勢力日益擴大,也有白宮官員相信,也門的武裝分子可能比巴基斯坦的恐怖組織更具威脅性。
過去一年來,美國當局在也門政府的協助下,于首都薩那的美國大使館中,策劃了越來越多的攻擊行動。
美國國會情報和軍事服務委員會成員史密斯說:“我們希望可以進行更小型的精確攻擊行動,最好是爭取到當地人參與。”
雖然轉明為暗的反恐策略在布什政府時期已開始,但這項戰略真正發揚光大是在奧巴馬時代,不過美國政府從未公開承認曾參與這些攻擊行動。
白宮官員指出,低調處理針對卡伊達等組織的反恐行動是有好處的,尤其是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后,國內許多政治家和選民已對戰爭感到厭倦,也對這兩場戰役所帶來的驚人費用感到不滿。也有人擔心,公開的軍事行動會導致回教世界更為激進化。
不過,實行奧巴馬反恐顧問布倫南所稱的“解剖刀”戰略,也會帶來風險。
一些分析師指出,如果行動搞砸了,將掀起反美情緒;士兵和間諜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無法再受到日內瓦公約的保護;國會監督體系也會被削弱,無法有效阻止計劃被濫用。
以5月在也門的一次空襲為例,那次事件激怒了當地的部落族人,他們攻擊石油輸送管來報復;那事件也給了卡伊達機會,讓他們在阿拉伯半島宣傳。